笔趣阁

我去读小说>王薄李渊 > 第4章(第2页)

第4章(第2页)

敢情杨老板突然想通,要给文化界发年终奖了?

他亲自给秘书省扩编,硬是把抄书匠的岗位炒成了抢手货

您可别以为这位爷转性了,他修书跟修运河一个路数——洛阳宫里新制的绢帛文书,摞起来比大运河还长三尺

要说杨老板最绝的,还得数他那套“堡垒计划”

某天早朝,这位爷突然拍着龙椅扶手嚷嚷:“朕要让天下百姓都住上联排别墅!”

您没听错,他真让全国百姓搬进城池,还命令各地官员把城墙修得比月饼还瓷实

河北道有个县令实在没招,把县衙围墙刷了层白灰充数,结果被巡查的御史当场逮住。您猜怎么着?这老兄在牢里还嘴硬:“下官这是给圣上试新涂料呢!”

说到这儿得提一嘴的裴矩

这位五十三岁的民部尚书刚在陇右吃了半年沙子,回朝就赶上大工程

您看他揣着户籍册在御前比划:“按这进度,明年能把太行山里的猎户都请进县城吃官粮”

老裴说话时,腰带上的金鱼符直晃人眼——这物件后来成了唐朝干部的身份象征,不过这会儿还新鲜着呢

转眼到了八月,雁门关的野柿子还没红透,突厥人的狼头旗先染红了半边天。始毕可汗带着四十万骑兵南下,活像股裹着铁锈的沙尘暴

杨广这回北巡排场摆得足,光随驾的嫔妃就装了三百马车。结果在雁门郡城里,隋炀帝体验了一把“沉浸式围城“,突厥人的箭镞把城门楼子扎成了刺猬

最绝的是解围过程

有个叫云定兴的将军出了馊主意,让全军举旗擂鼓绕着山转圈

您想啊,突厥人远远望见尘烟蔽日,还真以为隋朝援军到了

这操作跟现代网红直播间买假人气一个套路——所以说古人玩起心理战,不比咱们差

围城那三十四天里发生了件趣事,有个小太监偷了杨广的玉带想翻墙逃跑,结果被城墙根的荨麻扎得直蹦跶

守城将士听见动静,还当是突厥人夜袭,愣是白赚了三天双倍军饷,这事后来被写进《隋遗录》,成了历代帝王的反面教材

要说雁门之围最戏剧性的,还得看咱们的唐国公李渊

当时他带着太原兵马星夜驰援,路上顺手端了突厥两个补给站,史书记载李渊“亲执桴鼓,将士为之死战”

但野史说他其实是犯了痔疮坐不住马鞍,不管真假,这位后来的唐高祖确实在此战攒足了政治资本——他军中那个叫李世民的小毛孩,二十年后在渭水边把突厥可汗吓得直哆嗦

解围那天下了场太阳雨,杨广的龙袍淋得精湿,他站在城头看突厥退兵,突然说要给守城将士发勋章

您猜勋章啥样?纯金打造的“忠”字佩饰,后来在黑市上能换二十亩上等田,可惜造办处贪了金料,发的勋章薄得能透光,有个士卒拿它当箭靶,一箭射穿了七枚

经此一劫,大隋的里子算是漏了馅,您看那江都宫里,宫女们开始偷偷攒细软,洛阳粮仓的老鼠都拖家带口往城外跑,就连杨广最宠爱的萧皇后,某天清晨突然把妆台上的铜镜全蒙上了黑纱

民间流传起新童谣:“雁门雁门高又高,皇帝尿湿黄龙袍…”巡夜的武侯听见了都装聋,他们腰牌上的漆皮早就斑驳得看不清字了

而这一年的李渊具体都干了点啥呢?

咱们先得把时间倒回到公元615年那个冬天,您要是站在山西地界儿上,准能听见北风裹着雪粒子打得人脸生疼

可这天气再冷,也冷不过隋炀帝杨广那颗疑神疑鬼的心——这位爷正躺在江都行宫里啃着岭南进贡的荔枝,突然一拍大腿:“山西那帮泥腿子又闹腾了?快把唐国公给我叫来!”

您问唐国公是谁?就是后来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啊!不过这会儿他还是个四十八岁的中年大叔,正缩在长安城宅子里烤火呢

要说这李渊家世可了不得,七岁就袭了唐国公爵位,姨母是独孤皇后,跟隋炀帝那可是正儿八经的表兄弟

可伴君如伴虎啊,前两年杨广巡幸太原,瞅见李渊家池塘养了几只漂亮水鸟,当场就阴阳怪气:“唐国公日子过得比朕还滋润嘛”

吓得李渊连夜把水鸟全给炖了汤

这会儿圣旨传到李府,李渊跪在地上接旨,手心里全是汗,您猜怎么着?杨广给他封了个“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听着挺威风吧?说白了就是去当灭火队长,收拾当地闹得最凶的几股起义军

要说这隋末的农民起义,就跟韭菜似的割一茬长一茬,前脚刚砍了张须陀,后脚又冒出个毋端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