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舍近求远(下)
“八嘎呀路,这些该死的八路!”
鬼子左翼军刚刚后撤就遭到了一顿炮弹洗礼,原本左翼军一直在跟几乎没有身管火炮的第集团军作战,忽然间被上百辆战车集火攻击,顿时就吃了大亏;直接被八路的战车砸开一个缺口不说,第集团军竟然就跟着战车砸开的缺口涌了进来,顿时让原本交替掩护后撤的第师团顿时乱了起来。
“堵住缺口!”
命令倒是简单,然而一线阵地被撕开一个大口子是小时前的事,在打开缺口后,在襄阳以东平原广袤无垠的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连天。
坦克部队如同钢铁洪流,轰鸣着向前推进,它们的履带在襄阳-南阳以东平原泥泞的土地上碾压出深深的痕迹,仿佛是大地的伤痕。八路军坦克装甲车和紧随身后的第集团军官兵虽然是第一次合作,但是并肩作战的他们在前线奋勇抵抗,他们的身影在炮火中若隐若现,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生死的考验。
随着坦克部队的不断逼近,鬼子步兵们在突破口之后重新组建的临时防线开始出现了动摇。那些庞大的钢铁巨兽,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鬼子步兵的阵型,它们的炮口喷射出炽热的火焰,将一片片区域化为焦土。
鬼子步兵们在坦克的火力压制下,只能勉强维持着阵线的完整,但它们的眼神中已经透露出了疲惫和绝望。
毕竟鬼子左翼军从钟祥出,已经连续作战了天时间,随身携带的弹药已经消耗大半;更为关键的是——这儿为什么会有八路的战车出现?!
鬼子这次出击根本就没这个思想准备,自然就没携带着反战车所需的穿甲弹;炸药包这类工兵器材虽然有,但是侧翼的鬼子手中却非常少。
缺乏反制手段的鬼子步兵自然打的无比艰难。
终于,在一次猛烈的冲击中,游荡的坦克部队终于找到了鬼子步兵防线的又一个薄弱点。它们集中火力,对那个缺口进行了猛烈的轰击。鬼子步兵们在炮火中纷纷倒下,它们的第二道防线终于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坦克部队趁机冲入缺口,它们的履带在鬼子步兵的尸体上碾压而过,将缺口不断扩大。
鬼子步兵们试图反击,但它们的火力在坦克的厚重装甲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它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坦克部队如入无人之境,一路向前推进。
“鬼子这么不经打,我们干嘛还千里迢迢把兵力调到北边去,直接收拾当面的鬼子不更省事么?”
“就是,你看鬼子都被我们切成两段了。”
这次坦克总队南下,把第纵队和第纵队的八路军步兵部队绝大部分都留在了唐河县城,只有oo多人跟随南下,这些人跟随南下,主要是以“引导员”的身份指导第集团军的官兵们如何搭乘坦克和装甲车的。
毕竟有搭乘经验和没有搭乘经验是两码事,坐站在【特式内火艇】上还好说,搭乘在坦克上可是要费一些功夫的。
原本坦克总队是打算摆出一副要跟鬼子第师团和第师团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姿势,误导鬼子的判断。
结果没曾想鬼子为了保障攻击矛头,将有限的弹药几乎完全集中在了前进方向上的枣阳和新野方向,侧后的部队弹药极少,连炸药包都没几个,这一下直接被坦克总队集中火力从腰部顶了一下,居然就稀里哗啦了。
这让跟鬼子交手无数次的唐亮等人大跌眼镜。
“要不,我们改变一下计划?”
就是第纵队的主要长们也没想到居然是这种结果,早知道能打出这种效果,哪会把这两个纵队的步兵都留在唐河县城里,肯定拉到南边来,跟着第集团军一块冲杀一通了。
于是眼下的情况就让人尴尬了:
坦克总队缺乏八路军自己的步兵,虽然在第集团军参谋长张可侠、第军副军长何既沣的撮合下,双方步坦配合还算融洽;但是第纵队的长们总觉得用的不顺手,丝毫没有平时用着这么丝滑的感觉,总觉得第集团军的配合慢了半拍。
第集团军则是觉得坦克总队的要求太多,干嘛老让人见到鬼子就赶紧跳下坦克,过一会驱散了鬼子又再爬上坦克,这不穷折腾么?
就连张自忠司令也对调兵北上的建议颇有疑虑。
“真如贵军所言,我军北上仍需一天时间,若在此时间之内,北线鬼子第师团两个支队实现合兵一处,则兵力当在万以上,并不比第师团和第师团兵力少多少,我军未必能有效将其一部歼灭啊。”
“然而我军如果只是突袭鬼子这两个师团,甚至连兵力优势都没有,要给予鬼子更大的杀伤又从何说起呢?”
大家都是打了无数大仗的主,谁不知道作战时对敌杀伤的最大阶段并不是对战阶段,而是一方落败逃亡阶段,否则华夏也不会有这么一个说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能成功实施敌前撤退的都是名将!”
虽然有坦克总队的帮助,但是以第集团军如今集结不到万人的兵力,就算再把川军第集团军算上,也不过是万多人,对上鬼子的左翼军个师团主力近万人,兵力上反而比鬼子还少。
红圈是鬼子目前个集群大致位置,紫红色框是武汉
这种兵力对比,能击垮鬼子已经是烧高香了,要把鬼子左翼军打出溃散效果,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哪怕有坦克总队的“粗管子”帮忙也是如此!
“既然眼前的鬼子被我们轻松击穿防线,我们不如先在这儿再打一场,万一能彻底将鬼子这个师团击溃呢?”
“张司令,你实在高估坦克部队的威力了,我们能击穿鬼子防线,还是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果鬼子将兵力和武器都调回来,我们的突破就不会这么容易了。”
“不试一试哪知道?”
第纵队的长们彼此对视一眼,最终达成了共识。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如先遂了他的愿,等碰壁了,自然就会改了。”
喜欢抗战:我们的在前进请大家收藏:dududu抗战:我们的在前进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