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太医院后,林姜就看到依旧在大堂值班的刘院副翘首以盼。
林姜不由一笑,就告诉刘院副,以后贵妃宫里的诸事都按照规矩来,不必再搞特殊,若贵妃要去御前告状也不怕,她会去向皇上说明。
刘院副高兴起来:他这个人就喜欢按照规矩办事。
-
只是太医院根本没等到下次贵妃找事,皇上这日就宣了林姜过去,问贵妃非要寻她,是病的多厉害。
旁边画眉公公眼观鼻鼻观心:他可不是告状,他只是如实向皇上汇报了方才在太医院的所见。
林姜见皇上问起,就把这事儿跟皇上和盘托出。她也不冤枉贵妃,也不洗白自己,只是把所有的对话都跟皇上平静复述了一遍,最后还跟皇上认了个错,说没忍住当场怼了贵妃一下。
她行事光明磊落,皇上一贯是信的。况且皇上也看的清楚,她与卫刃已然成婚,对他们夫妻来说,只有皇上在位,才会是他们最好的时光。这会子
去捧皇子,实在是得不偿失。
而贵妃这番话,野心昭昭,对太子之位简直是虎视眈眈,直接把皇上对贵妃的那点怜惜,自己反悔的一点歉疚磨没了。
画眉公公在旁看着这一切,心道:贵妃能得宠多年,自有其本事。
但这一步棋却是错的厉害。
很多人知道一个心腹太医的话,对太子之位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林姜的话,对太子之位有多重要。
皇上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彻底解决周家的顽疾。
但在没解决此事前,哪位皇子要是被林姜说一句,带有周氏遗传病,那基本上就是告别皇位了。
旁观者清,于画眉公公看来,诸位皇子对太医院最好的举措就是敬而远之,别得罪也别拉拢。
只是贵妃娘娘这先一步踏错,不知将来要花多少力气挽回了。
-
画眉公公想错了,贵妃根本没有想着挽回,而林姜却是没有料错,贵妃确实是为了最后那不得已的一低头而深深记恨她。
记恨到即刻就想给林家使点绊子,正好与宫中官宦一商量,就打听到了近来宁国府的事儿出来,是名声礼节的大过失,在朝上闹得还不小。
贵妃就让母家寻个相熟的御史弹劾林如海。
且说宁国府被夺爵免官之罚处下来的当日,就有御史于朝上参奏林如海一本,只道他本人为礼部尚书,亲戚之家如此不堪却并无劝导,也当有罪。
绍王听完,当即就冷笑了一声。
皇上就把御史先扔下不管,只问:“绍王何故朝上发笑?”
绍王见皇上点名,就上前一步:“林家跟荣国府是姻亲不假,但又与宁国府什么直接相干?京中所有世家无不沾亲带故,若盘算起来,咱们周家就与半个朝廷联络有亲。”
“本王就在这里问胡御史一句话,你敢说你家七拐八拐的各路亲眷中,全都是清白的?若有一二不白者,你做御史却不主动弹劾,是否也是同罪?”
胡御史两眼瞪得老大,但就是不敢说话。
因为他相信,若他敢放言自家亲戚都是清白人,绍王绝对会去查。
其实大家都做官,都是京城官宦人家,谁不知道谁呢。宁国府无非是连个脸都不要了才闹得这么难看,寻常人家都会扯个被子遮一遮的。
但遮掩程度也绝对经不起一个王爷细细去查。
胡御史憋得老脸通红。但又不肯当朝丢了御史敢于弹劾君王的历史优良传统,反而害怕一个王爷。
他呆了半晌,见朝上同僚用嘲讽眼神看自己,就壮着胆子硬头皮对绍王道:“王爷府上的世子爷与林尚书之女有婚约,如此亲近的亲家之谊,正该于朝事上避嫌才是。王爷如此出面维护,岂不是有失偏颇有护短之嫌?”
这次绍王直接冷笑了三声。
“好话歹话都是你说尽了啊:宁国府犯了国法,林尚书本没说话,你跳出来说他们贾林两家是亲家,逼着林尚书说话。而我绍王
府与林家也是亲家,我主动出来说话,你又让我避嫌别开口——你们御史台挺会做事啊,合着避不避嫌,全是你们说了算呗?不若你上朝时候拿着封条,看谁今儿不适合说话,就封死嘴可好?”
胡御史被绍王打入了自己的逻辑死路,不由哑然无声。
绍王也懒得跟一个小御史继续掰扯,忽然一个转头,直接找了御史台领导御史大夫:“这是你付大人教的?”
付大夫忽然被点名,连忙三连摇头证明自己清白:手下不少喜欢各处弹劾惹是生非以求自家名声的疯狂御史,他也很头疼好不好。
做这个御史大夫几年,招的仇恨比以往做官三十年还多,付大人是日日盼着皇上把他调离工作岗位,换一个部门来管管。
这日下朝后,林如海和绍王都觉得有点奇怪。
贾珍之事在朝廷上闹得挺大,整个审理案件的时候,罪名水落石出的时候,都没人提林如海什么事。怎么过了好几日,到了最终判决,宁国府牌子都要摘了,却忽然有人找上了林如海?
绍王顺藤摸瓜,一摸就摸出了胡御史背后的吴家。
因黛玉是要做王妃的,林如海自然也不瞒着她这事儿,便告诉女儿,出嫁以后入宫时候多,必要防着贵妃。
黛玉记在心里,更担心日日入宫的林姜,只是这事儿无法写于书信,就请林姜闲暇时回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