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我去读小说>朕就是万历帝 > 第九十章 历史戏台的新主角(第2页)

第九十章 历史戏台的新主角(第2页)

嘉靖三十四年王江泾之役,其兄斩杀真倭首级七枚,积功指挥使,不久伤势过重殒故。

刘巡抚当时刚考上秀才,正准备参加乡试,接闻噩耗,毅然奔赴东南,继承兄志,数年间积功为游击。

潘天官入胡公幕僚,知刘巡抚大才,举荐入幕。后杨公公奉诏督办统筹处,胡公向他推荐了刘巡抚。

刘巡抚办事雷厉风行、如狼似虎。因行事过于狠辣,故而为人低调,素无张扬。

皇上要把滦州开辟为大明工业基地,遍询能臣干吏,杨公公举荐了刘巡抚。

世人皆说滦州有今日之兴,是杨公公之能。他们却不知道,杨公公在东南上海待到隆庆年间才被召回京师。

滦州有今日之兴,全是刘巡抚之能!”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们都知道滦州工业之盛,朝中大臣们无不为之惊叹。有时候他们也在想,到底是谁把滦州一手打造成这样。

朝野都说是少府监太监杨公公,他们也信。可是今日听舒友良一说,猛然醒悟,是啊,杨公公隆庆年间才回京师,把输捐局升为少府监。

那时候滦州已经成了气候。

现在看来,那是大家在奉承杨金水,这位内廷二号人物,皇上跟前得宠的大太监。

真正的能人另有其人。

李瑄激动之余,突然想到,自己以前在西苑陪着皇上读书以及骑射锻炼身体时,好像听说过这个名字。

只是皇上经常接见大臣,人数不少,官阶有大有小,自己一时没注意。

可是这样的能臣为什么不被皇上重用?

李瑄迟疑地问道:“舒爷,刘巡抚是什么时候接任山东巡抚的?”

“去年,梅大人接任乌斯藏宣政使,刘巡抚就从滦州知州接任山东巡抚。”

“去年,万历四年?”

“对。”

李瑄脸色微变,阴晴未定。

“怎么了李大郎?”

“如此能臣,皇上为何不重用呢?潘凤梧、王子荐、李元江都奉诏进京入内阁,出任要职,偏偏刘巡抚还被外放?

想不明白,着实想不明白。”

舒友良看了他一眼,没有出声答话。

这有什么想不明白的,还不是你那位外甥,又在玩平衡之术。

刘禹浦是有大才,可他跟潘应龙关系匪浅。

而今朝堂上,已经逐渐形成潘应龙和王一鹗双虎相争的局面。虽然大家都在猜测,潘应龙是内阁总理的接班人,王一鹗是总戎政使的接班人。

可是这种事谁说得定!

王一鹗也是文官出身,他难道不想成为内阁总理,总领国政,继续主持改革大业,推行万历新政,名留青史。

朝野上下,提起张居正,大家都是脱口而出,内阁总理张相。

提起谭纶,总要愣一下,有心的会想起,哦,是戎相。

可是戎相只管戎政,跟大家关系不大,权势和影响力也不大。

这就是差别。

潘应龙和王一鹗都是大才,你说他们会退让吗?

你那位住在西苑的外甥,肯定会在他俩之间搞平衡。

刘禹浦能力越强,你外甥越不会轻易召他进京,那会打破平衡的。

舒友良脑子的念头飞转,但是没法跟李瑄说,人家是皇上的亲舅舅,血浓于水啊!

“或许是中枢没有合适的位置。刘汤臣这等能臣,要是闲置,那就是太可惜了,于国于民,都是损失。所以还不如继续在地方理政,造福百姓。”

李瑄连连点头,赞同舒友良的这个说法。

大家继续边吃边聊,饭饱酒足,准备离开时,有位伙计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摞交迭的报纸。

“诸位,刚送到的《皇明朝报》和《中国政报》,谁要来来一份?”

李瑄伸手道:“来份《皇明朝报》。”

任博安说道:“来份《中国政报》。”

伙计把报纸递给给两人,收了报钱,看到舒友良盯着他,眼睛转来转去,以为他还没决定好买哪份报纸,便问道。

“客官,你要来一份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