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种明确的阶级划分却给一些学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比如说阎老师一家被认定为属于资本主义阶级,那么他家的孩子在学校里自然而然就会遭遇到与其他同学截然不同的对待。这并非仅仅来自某一个人的刻意刁难,而是周围所有人的目光和语气都在不知不觉间生了微妙的变化。
那些曾经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们如今看他的眼神不再像从前那般单纯友善,甚至偶尔还会流露出一丝异样;就连平日里和蔼可亲的老师们在面对他时,态度似乎也多了几分谨慎和疏离。
这一切使得各种不是无产阶级的孩子,本应该无忧无虑享受校园生活的孩子渐渐地感到自卑和压抑,总是低着头默默地行走在校园的小道上,仿佛生怕引起他人更多的关注。
与此同时另一些出身无产阶级家庭的学生则因为自身所属阶级的优越性而显得愈自信和骄傲,他们胸前鲜艳的红领巾在阳光下闪耀着更为耀眼的光芒。
对于天真无邪的小孩子而言,他们之间产生的争执往往微不足道。可能只是关于班级排队时站在前头的人选问题,亦或是评选班级先进个人这样看似琐碎的事情。
但就是这些小小的举动,却能让那些并非来自无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在无形中遭到阶级对立和排挤还有各种冷落。毕竟在当时那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阶级成分被看得无比重要。
小孩子的心灵犹如娇嫩的花朵般脆弱且敏感。此时此刻阎家的那几个孩子内心深处对于父母的不满与怨恨,想必都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他们或许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处于劣势,为什么别人可以轻易地得到关注与赞扬,而自己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委屈。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弱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对于年幼的孩子们来讲,还有谁能够比给予他们生命、养育他们成长的父母更为弱小呢?
当孩子们表现出自己的缺点或者采取强硬态度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们都会选择包容与忍耐。然而这种宽容并没有让孩子们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反而使得他们愈坚信自己才是正确的一方。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关系逐渐出现裂痕,并最终走向破裂便成为了一种无法避免的结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年代里社会上盛行着与资产阶级划清界限的思潮。人们纷纷写下一封封断绝亲情的书信,仿佛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表明自己坚定的立场。如此一来,原本亲密无间的家庭成员之间也因为政治因素变得疏远起来,甚至反目成仇。
当时学校里的政治教育排在第一位,在这里所有的学生皆将积极参与政治视作一种无上的荣耀,他们内心深处无不坚信着自己便是那未来社会的接班之人。于是乎人人都怀揣着一份使命感,认为自身拥有监督社会上那些不良风气与不良习俗的权力。
在每一所校园之中,每一个人都极力宣扬着自己要变得“更红更专”。然仿佛所有人都戴上了一层厚厚的面具,这些面具精致而华丽,掩盖住了真实的自我。人们行走于校园之间,表面上看去皆是一副正气凛然之态,但实际上呢?谁又能真正洞悉其背后隐藏的真相。
你想要揭开那一张张面具,却现它们早已与面庞紧密相连难以分离。面具戴得太久已然深深地嵌入肌肤,融入骨髓。若要强行将其撕下,恐怕非得经历一番伤筋动骨、剥皮抽筋般的剧痛不可。
又红又专的小童子军就这样诞生了,仿佛只要我带上那个面具,我就可以六亲不认为所欲为。在此期间并没有得到更为有效的引导与规范。在哪个激情似火、热血沸腾的年代,身处其中的学生亦是如此,仿佛燃烧着熊熊烈焰一般,充满了无尽的活力与冲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接受这样的教育,那些尚处于懵懂年少时期的孩子们,他们对这个广袤无垠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心中毫无敬畏之感。无论是繁杂的法律法规,还是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于他们而言,似乎都如同过眼云烟般缥缈虚无,认为这些通通无需自己去遵循和恪守。可以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压根就不存在所谓的法治观念和传统这一概念。
就这样这样的一群人宛如一颗颗随时可能被引爆的火药桶,只需稍稍触及一星半点的火花,便能引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爆炸;倘若将他们聚集在一起,那威力更是堪比核弹爆,足以产生毁天灭地的巨大能量。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繁华喧嚣的都市,还是宁静祥和的乡村;无论是在人才济济的高等学府,还是书声琅琅的中小学堂,所有人所学的皆是这样的文化知识,接受的也是如出一辙的思想教育。
面对如此现状,有人察觉到了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却选择视而不见,佯装自己对此全然不知晓;也有人同样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过仅仅只是将其视为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桩,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还有一些人心怀叵测,企图从中谋取私利,认为可以巧妙地加以利用以达成个人目的;更有甚者虽然清楚地看到了问题所在,可奈何自身能力有限,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来。
许大茂的孩子如果再成长几年,就将步入这样有红有专的时代,对于知道后续生什么的许大茂来说真的头皮麻。
再过三年,
再教育三年。
出世的时候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喜欢诸天日记本从四合院开始请大家收藏:dududu诸天日记本从四合院开始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