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我去读小说>好时节 > 第一一三章 崔荣其人(第2页)

第一一三章 崔荣其人(第2页)

可他到了阜云县后也不顺利,好不容易适应下来,却又因为一宗案子,被罚了一整年的俸禄。

这宗案子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宗叔伯侵产案。

父亲死了,留下寡母和两个儿女,儿子当时只有八岁,但是姐姐很能干,十五岁便出来做生意,不但把父亲留下来的一家铺子展成三家,还起了大宅子。

为了娘家,姐姐直到二十五岁才出嫁。

母亲和弟弟不想让姐姐受委屈,将其中一家铺子给姐姐做陪嫁。

又因为弟弟一心想要走科举,对经商没有兴趣,母子俩商议之后,决定家里余下的生意也交由姐姐继续打理,也就是说,以后弟弟只管读书,余下的那两间铺子每年收益的七成都是他们母子的。

这件事上,姐姐满意,母亲满意,弟弟满意,姐姐的婆家也很满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伯父和叔父不满意了。

他们用长辈的身份,不允许给姐姐这么多的嫁妆,更不允许出嫁女继续打理家中生意。

弟弟虽然对经商没有兴趣,但是他还有堂兄弟,再不行,伯父和叔父也可以替他管理铺子,哪里轮得着出嫁女来管娘家的事。

最后这件事便闹上公堂。

而崔荣是这样判的,两个选择:一是姐姐若是还想管理娘家的铺子,那就留在娘家做姑婆(因为家中有男丁,所以不能招赘),百年之后由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二是那家铺子可以给姐姐做嫁妆,但是娘家的铺子,她无权打理,弟弟不做生意,那就交给伯父和叔父好了。

弟弟是读书人,当时已是童生,这个案子判下来之后,弟弟二话不说,就找到了他的同窗。

他这位同窗,有个表哥给新任的云城知府做幕僚。

于是这件事便以崔荣意想不到的度传到知府耳中。

本来就是一件家庭财产的纠纷,刚好府衙里有个官员办差要路过阜云,知府就让他顺路去看一眼。

说来也巧,那官员去的时候,正好看到那家的寡母披头散跪在衙门前面,说族中叔伯欺负他们孤儿寡母,而知县不但不为民做主,还逼着她家女儿退婚,所以她不想活了,她要撞死在这里。

虽然那寡母后来被强制送回家了,但是这件事却通过这位官员,告知知府。

知府大怒,要知道阜云刚出过官商勾结的大案,本就民愤未消,现在崔荣又闹了这么一出,如果那寡母真的死在衙门前,别说崔荣了,他这个知府也要受到牵连。

知府把常微知州叫过来训斥了一顿,知州冤啊,他什么都不知道,就挨了一顿排头。

他又把崔荣叫过来,连骂带吓,最终就是那家人早已分家多年,且家有男丁,弟弟已经十八岁,已是一家之主,家中事宜由他做主。

于是姐姐带着嫁妆顺利出嫁,出嫁后继续管着娘家的铺子,寡母和弟弟衣食无忧,弟弟一心读他的圣贤书。

而崔荣也从此在知府那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且,还被罚了一年俸禄。

前面有地动救灾疏忽,后面又有判案不公,这两件事便成就了崔荣十几年如一日还是知县的仕途。

这些事情,赵时晴初时是不知道的,而崔三少虽然知道一点,但也就只有一点而已。

在此之前,他甚至以为父亲是因为太优秀了,才被人故意排挤抹黑,是的,这也是崔家人自己说的。

赵时晴一到阜云,便去了慕容家,师祖慕容祥夫妇出去云游不在家,接待他们的是慕容家的二老爷慕容礼。

慕容礼以前是亲卫军的一名将官,后来因为严重的风湿病这才不得不卸甲归田。

赵时晴问起崔荣崔知县,慕容礼马上便找人打听,不到两个时辰,便把这些事情打听得清清楚楚。

崔三少羞得想要找个洞钻进去,不到梁地,打死他也不会相信,他的父亲不但不是一个好父亲,而且也不是一个好官。

赵时晴没有劝他,没什么好劝的。

不过,更让赵时晴觉得有意思的是,阜云县里竟然没有人知道王姨娘是妾,甚至就连慕容礼也以为崔荣是带着夫人一起就任的。

崔三少气得握紧拳头,如果崔荣主动告诉别人,王氏只是自己的妾室,那么外人又岂会把姨娘误认为夫人?

所以一切都是崔荣造成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